AI Coding 漫谈:从写轮子到 Cursor 的未来布局

Luo Zhixin Lv3

前言

AI Coding 的体验真的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,尤其是用 LLM 写工具函数、造轮子的时候,真的感觉自己像突然解锁了一个高配外挂。

以前写这些小轮子,其实很多时候根本懒得写,划不来。但现在用 LLM,一句 Prompt,基础功能、接口封装、通用轮子基本都能秒产。这种门槛降低,确实释放了一部分创意空间。


AI Coding 的核心价值:写轮子时间大幅下降

说到底,AI Coding 最实际的价值,是极大缩短了造简单轮子的时间。

就像马斯克造火箭,关键不是火箭飞得多高,而是能不能把底层零件的制造成本打下来。AI Coding 也是这个思路,解决的不是复杂逻辑,而是基础开发的时间和金钱浪费。

当轮子的生产门槛降低后,很多以前“不值得做”的项目,现在都可以轻松尝试,某种程度上,人类的创意空间也被解锁了一部分。


LLM 的短板:深度思维还不够

但用 AI Coding 用得多就会发现,LLM 的思维深度还是不足。

复杂系统的设计、链路逻辑的铺设、异常情况的预判,LLM 很容易一不小心钻到墙角。它写代码有点像“漫游”,走着走着可能就卡在死路。

分步引导可以一定程度上牵引 LLM,让它走得更合理,但复杂系统仍然得人来掌控主链路,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工具能绕过去。

所以现在更安全的玩法,基本就是让 LLM 生成片段,人来主导链路。这种人机配合,确实是目前最靠谱的模式。


现实世界是草台班子,不是精确工厂

其实整个软件行业,很多时候运行的逻辑就是草台班子式的——不是靠精确,而是靠模糊在运转。

我们写代码追求“够用就行”,快速上线,后面慢慢打磨,现实本来就不会等到你设计完美才让你发布。

AI Coding 恰好很适合这种环境。你给它一个模糊但合理的脚手架,生成结果可能不完美,但已经够用了。快速迭代、快速试错,才是现实里最优路径。

模糊反而更高效。


Cursor:一个现实里的验证样本

这里可以提一下 Cursor,它确实走在了一个很聪明的路线。

Cursor 不是单纯靠 LLM 牛逼,它提前通过 IDE 插件卡位,掌握了真实的用户使用数据——包括我们写 Prompt 的习惯、写测试的频率、什么时候会回滚版本,甚至习惯怎么重构。

这才是 Cursor 真正的护城河:数据行为。

哪怕早期 LLM 写得并不比 Copilot 强,但 Cursor 把 IDE 行为数据积累下来,就有机会专项训练出更懂编程习惯的 LLM,甚至未来进化出类似 LAM(Language Action Model)的东西。

什么是 LAM?简单说就是:

  • 不仅帮你写代码,还帮你自动写测试
  • 不仅帮你生成逻辑,还帮你同步文档
  • 不仅写完就扔,还帮你重构、备份、整理版本

未来 AI 编程,可能不只是“帮你写”,而是“帮你养成好习惯”。

这条路,Copilot 和 Phind 可能走不到,因为它们没那么深度的 IDE 行为数据。Cursor 有机会。


LAM:也许才是未来的游戏规则

我在想,未来 AI 编程的竞争可能不是 LLM 谁更大、谁更全,而是谁能通过行为数据训练出更懂开发流程、更懂工程习惯的 LAM。

也许未来的 AI 不只是代码助手,而是行为教练,帮你同步测试、同步文档、提醒你写注释,甚至帮你规避风险。

这种 AI,更符合真实世界的草台班子运行逻辑,也更符合人类写代码的本质。


总结

AI Coding 改变了很多,它解锁了轮子的快速生产,也解锁了更多创意空间。

但我更关心的是:未来 AI 到底是在帮我们写代码,还是在帮我们写习惯。

Cursor 已经在现实里给出了一个案例,也许未来不是谁的模型更大,而是谁更懂你写代码时候的那些小动作。

这件事,值得关注。


作者:罗植馨
GitHub: github.com/luoluoter

  • Title: AI Coding 漫谈:从写轮子到 Cursor 的未来布局
  • Author: Luo Zhixin
  • Created at : 2025-07-02 13:12:56
  • Updated at : 2025-07-15 21:54:51
  • Link: https://luoluoter.github.io/2025/07/02/ai-coding-and-cursor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